当前位置: > 狗狗资讯 > 饲养护理 > 主动攻击行为:孩子有主动攻击别人的倾向怎么办?

主动攻击行为:孩子有主动攻击别人的倾向怎么办?

编辑:sqxzgg 时间:2022-05-10 来源:人人爱宠物网

孩子这么小主动攻击行为,为什么会攻击?

主动攻击行为:孩子有主动攻击别人的倾向怎么办?

原因一主动攻击行为:攻击是人类的本能之一。很多心理学的流派,都倾向于从本能的角度解释人类的攻击行为。比如,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生来具有死本能,而死本能是一种破坏力,当这种力量向外释放的时候,表现出的便是攻击行为。

原因二主动攻击行为:先天气质在发挥作用。前不久,在2018年3月23日发布的(请点击:《探寻生命的最初(四):气质修炼秘笈》)一文中,已经就儿童四种不同的气质类型做了比较详细的解读。 从攻击行为的易发程度来看,一些活动性气质的婴儿会显得很霸道,经常与人争执;另外,冲动性气质的婴儿因为缺少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情绪一上来就不管不顾,所以也容易产生攻击行为。

原因三:分离焦虑导致情绪不佳。分离焦虑指的是孩子与某个人产生了亲密情感联结以后主动攻击行为,又要与之分离,就会表现出伤心或痛苦,拒绝分离。

原因四: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主动攻击行为。这种影响可能会以两种方式来起作用。

一是父母的放任不管。溺爱型的父母不约束儿童的攻击行为,实际上是让这种行为“合法化”,孩子得到了变相地鼓励和支持,所以出现更多的攻击行为。

二是家庭中成年人的错误榜样。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攻击行为的家庭中,比如父亲有家暴行为、或者母亲经常语言攻击其他家庭成员,那么,这个孩子也会更早地、更偏好使用攻击行为来面对他人。 也就是说,可能是小朋友在第一次做出攻击行为的时候,尝到了甜头,被家人鼓励和强化了;也可能是孩子看到了其他家人的攻击行为,然后自己学会了。

原因五:大众传播媒介中的暴力内容。社会学习理论把侵犯行为看作是通过直接强化或观察学习习得的。 如何有效消除攻击?

一是消除对孩子攻击行为的奖赏和关注。让孩子(不管他多小)意识到,这种行为不被嘉许,以后最好不要再出现。

二是树立榜样,做认知训练。为小孩子树立正面的榜样,学会友善地对待他人,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教会TA正常的人际沟通和交流技能。

三是移情训练。对于那些先天气质决定了很容易生气、或者容易行为不受控的孩子,可以通过分散他的注意力来减少敌意性攻击。及时、多次地进行移情训练,会是一个效果不错的办法。

四是创造减少冲突的环境。为孩子打造一个没有语言暴力和行为攻击的家庭环境,是每个父母不可推卸的职责。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较少看到攻击现象的环境下,自然可以大大降低TA做出攻击行为的可能性。

为什么有些人做事总是以攻击性为主?

妇专委特邀心理问答专家志愿者吴琼燕:

主动攻击行为:孩子有主动攻击别人的倾向怎么办?

吴琼燕,心理学科普志愿者,在中山大学业余学习心理学,建筑技术工程师背景,看问题较为客观、深刻而透彻,思维富于逻辑和条理,乐于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希望能帮助到亲爱的朋友们!分享和给予,是我们内心幸福的源泉! 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认为,性和攻击是人类的两大基本欲望,我们人类的所有作为,动力都来源于性与攻击的力量,换一种说法叫爱与自由。

性和爱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攻击则令关系疏远,给自己留出足够的个人空间,获得自由。

攻击性有我们容易看到的直接拒绝与愤怒,心理学里也有被动攻击,被动攻击是迂回曲折地表达拒绝与愤怒,例如拖延、冷漠、遗忘等。

愤怒,是对自己的界限被入侵的直接反应,告诉我们需要捍卫自己的界限,每个人都有愤怒。攻击是捍卫自己界限、企图让自己安全的自我防御方式之一,当人们有过多的愤怒被压抑,愤怒并没有走,而是到了潜意识,则可能无意识地表现出以攻击性为主,满足内心被忽略的需求。

从心理学的意义上将,通过攻击去发泄或拒绝,或无意识地将愤怒转嫁到类似的场景或类似的他人身上,对自己意义不大,而真正理解攻击与愤怒的究竟背后是什么,探索是怎样的经历(或创伤)造就了自己总是愤怒和带有攻击性,才开始解救了自己。

攻击、愤怒的部分,还往往需要与脆弱、无助的部分对话,通过深层的挖掘,深深地理解自己!

弗洛伊德说:“一个人能否合理表达自己的攻击性是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准。”

我们是否能够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愤怒与攻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懂得表达的人远比从不愤怒(实际为压抑愤怒)的人更能维系长远的良好关系。托马斯.摩尔得到朋友的忠告:“你最好只和那些会表达愤怒的人做朋友。”

愤怒与攻击性并不像它表面看上去那样就是愤怒、攻击,带着开放与好奇对其背后进行深层探索与关怀,能让这股能量向好的关系流动起来。

阅读:

狗狗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