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狗狗资讯 > 狗狗医疗 > 太子挟持洛威拿:古代谋士提出的上中下三策为什么大多选下策?

太子挟持洛威拿:古代谋士提出的上中下三策为什么大多选下策?

编辑:sqxzgg 时间:2021-12-15 来源:人人爱宠物网

上中下三策,多选下策是有道理的。因为下策最实惠,不用解释,不用冒险,讲者和听者都明白,而且便于行动。而中、上策则不同。讲起来很费事,拍板的人还不一定听得懂。最大的问题是如果选对了,好说太子挟持洛威拿;选错了,献计谋者就死定了。五五对开对赌,谁说得清楚会是什么结果?这其中,运气占了绝对地位。

以诸葛亮北伐为例,上策是停止北伐,把经济和精力都用在建设蜀国上太子挟持洛威拿。这样就国泰民安,魏国来侵,蜀国守住“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省事又不太费力。

如果要坚持北伐太子挟持洛威拿,那就是选中策-出奇制胜-魏延子午谷奇谋。但诸葛一生谨慎,子午谷奇谋要冒很大风险,诸葛亮输不起。

于是,就只剩下策:公开的太子挟持洛威拿、大规模的伐魏。成都距陕西太远,只能屯兵粮于汉中。汉中既然中和、平衡了蜀国北伐的攻守,也为魏国反攻提供了机会。就是诸葛亮这个级别的谋略家都只能选下策,遑论其他平庸的指挥官!

如果玄武门之变李渊要坚持处理李世民,李世民会咋办?

大家好,我是微知,我答一下太子挟持洛威拿。

太子挟持洛威拿:古代谋士提出的上中下三策为什么大多选下策?

玄武门之变时,如果李渊要坚持处理李世民,李世民有一千个办法,让他处理不成;不仅处理不成,事态的发展与我们今天看到的记载,仍会大同小异。

太子挟持洛威拿:古代谋士提出的上中下三策为什么大多选下策?

请大家先回顾一下当时的场面,再看后面的分析:

太子挟持洛威拿:古代谋士提出的上中下三策为什么大多选下策?

一、玄武门之变时,李渊表现出高超的政治技巧我们先回顾一下玄武门之变前后的情形。据《资治通鉴·唐纪七》记载:

太子挟持洛威拿:古代谋士提出的上中下三策为什么大多选下策?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三,李世民秘密向李渊奏陈李建成与李元吉淫乱后宫嫔妃,同时哭诉一番自己的委屈,说太子和齐王想害死自己。李渊听后很惊讶,让他第二天早一点来上朝,自己要亲自审问(太子和齐王淫乱后宫)的事儿。

六月初四,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等人早早入朝,把秦王府的兵力埋伏在玄武门内。

李渊把宰相裴寂、萧瑀、陈叔达等人等人召集到身边,准备一起审查李世民的密奏。

李建成和李元吉进了玄武门。当他们走到临湖殿时,发现情形不对,准备回去。李世民带着尉迟敬德等人突然出现,杀死二人。

这时,李建成手下的大将冯立、薛万彻、谢叔方等人得到消息,率太子府精锐两千人驰援,想杀入玄武门救主。李世民手下的大将张公瑾力气大,封闭了玄武门。玄武门宿卫军(保卫皇宫的警卫部队)将领敬君弘和秦王府的大将吕世衡出战,两人战死在玄武门外。

▲玄武门之变的功臣尉迟敬德画像

玄武门外杀声震天,李渊在皇宫里自然也听见了,知道发生了兵变。当时,李渊正“泛舟海池”——在皇宫的湖里划船——不知道是不是想逃跑。这时,尉迟敬德全副武装,手提长矛出现在他眼前。

李渊非常震惊,问尉迟敬德:“今天作乱的人是谁呀?你到这里来做什么?”

尉迟敬德说:“太子和齐王作乱,秦王起兵诛杀了他们。秦王担心惊动陛下,便派我担任警卫。”

李渊对身边的宰相裴寂等人说:“想不到今天竟会出现这样的事儿,你们看该怎么办呢?”

裴寂没说话。另外两位宰相萧瑀和陈叔达都说:“太子和齐王原本就没有参与举义反隋的谋划,又没有为天下立下功劳。他们嫉妒秦王功勋大,威望高,便一起策划邪恶的阴谋。现在,秦王已经诛杀了他们。秦王的功绩天下皆知,全国人民都诚心归附他。如果陛下立他为太子,把国家政务交托给他,就不会有什么事儿了。”

宰相裴寂是李渊的老朋友,自然忠于李渊。萧瑀和陈叔达则早就与李世民私下勾结在一起了。

面对这样的情形,李渊还能说什么?他只得说:“好!这也正是我平素的心愿啊。”

于是,李渊应尉迟敬德的请求,亲笔写下一份敕令,命令各军一律接受李世民的处置,让宰相宇文士及出去传令,又派黄门侍郎裴矩去李建成的东宫,安抚李建成手下的将士。然后,他派人把李世民叫来。

▲李世民画像

李世民到了父亲面前,李渊安慰他说:“这些日子,我差点就误听谣言啊。”李世民听完,立刻跪下,伏在高祖的胸前,长时间地放声痛哭。

六月初七,李渊立李世民为皇太子,诏书中说:“从今天起,军队和国家的各项事务,无论大小,全部交付太子处置决定,然后再报给朕知。”

看看这爷俩的演技,李渊是多么的“识时务”,恐怕他看到尉迟敬德的时候,就在心里计划好了怎么应对——皇帝当不成了,保住老命的政治技巧还是有的。

二、如果李渊坚持处理李世民,会怎么样?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李渊身边至少有三位宰相:裴寂、萧瑀和陈叔达,另一位宰相宇文士及当时应该也在路上了。这四个人中,只有裴寂是忠于李渊的,其他三位都是李世民的人。同时,李世民的部队已经控制了皇宫,李渊的宿卫军也支持李世民。李渊作为皇帝,“落单”了。没了文臣和军队的支持,皇帝除了政治经验以外,和普通人又有什么区别?

设想一下,李渊如果要处理李世民,至少要征求一下宰相们的意见,这样就会出现三比一的态势。如果萧瑀等人苦苦进谏,拿出古圣先贤的教导(古圣先贤当然不会教人杀哥哥、弟弟,但找出一些说辞还是可以的),讲一讲秦王的丰功伟绩,再拿出大唐王朝的前途做筹码,李渊恐怕也得与李世民合作。毕竟他是大唐王朝的开国皇帝,李世民是他的亲生儿子。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肯定会放弃处理李世民的念头,立李世民为太子。

如果李渊不听宰相们的进谏怎么办?比如说,老头倔脾气犯了,非要杀了老二,给老大和老四报仇不可?李世民该怎么办?

▲唐高祖李渊画像

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处理起来也简单。李渊已经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了,光杆司令一枚,怎么斗得过杀红眼的儿子呢?这时候,可能出现这样的场景:某位宰相站出来,以李渊的名义起草诏书,命令太子和齐王的人马放弃抵抗,立李世民为皇太子。闹不好,此公还会把起草好的诏令给李渊看一眼,然后说,皇上,您看这么写行吗?说罢,盖好玉玺,拿出去传达。

如果真是这样,李渊的晚年生活待遇可能会受影响。比如,他在当太上皇的时候,恐怕生不出那么多孩子来;或者,他会在皇宫的某个院子里,在严密的看管之下,度过凄凉的晚年岁月。

当然,这样的事没有发生,恐怕也很难发生:李渊面对自己这个心狠手辣的儿子,而且是剩下的唯一嫡子,还有必要坚持处理吗?为大唐江山计,也不能处理这个硕果仅存的嫡子,而且是功勋卓著、羽翼丰满的嫡子。

因此,李渊最好的选择是:我封你当太子,你保我好日子;你看好咱家江山,我给你生弟弟妹妹去。

三、李渊坚持处理李世民,李世民会不会连亲爹都杀?不会的,因为没一点必要。原因在于:

第一,李世民杀兄杀弟,犯了人伦大罪;如果连亲爹一块杀,那他的“贞观之治”再好上一百倍,他也是个“弑君弑父”的禽兽,史家也绝不会放过他。李世民肯定清楚这点,他绝对不会像政治白痴一样,杀红了眼什么人都杀。

第二,如果李世民“弑君弑父”,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他的皇位就失去了合法性。他的支持者,至少会失去一半以上,他还怎么治理好这个国家?他狠心辣手犯人伦大罪,才夺到这个皇位,可这样的皇位又有什么意义呢?当一个千夫所指的皇帝,又有什么趣味呢?

因此,李世民在正式登基之前,要千方百计保证李渊的生命安全,这样他的皇位才有合法性。如果李渊在他登基之前突然死了,李世民还是难免遭受“弑父弑君”的嫌疑,皇位合法性仍会受损。

▲李世民登基后,以善于纳谏著称,开创贞观之治。上面是唐太宗纳谏图。

第三,李世民登基后,会不会因为担心李渊夺回皇位,就想除掉李渊?这也没必要。一是他的皇位是“名正言顺”地从李渊手上继承的,他已经是皇帝,谁反对他,谁就是谋反;二是李渊只有四个嫡子,老三早夭,老大和老四被李世民杀掉,嫡子只剩李世民一个了。李渊不会冒着失去大唐江山的风险,去和他人(哪怕是他的庶子)勾结,反对李世民的。所以,李渊最好的选择是安心当个太上皇,安度晚年。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李渊和李世民都是成熟的政治家。我们不要小瞧李渊,他虽然被儿子逼下皇位,但他毕竟是大唐的开国皇帝,在皇位上坐过九年。大唐开国,扫平诸侯,安定政局,有他的一份功劳,他也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所以,当玄武门之变这种突发事件突然出现时,他肯定就思考清楚了应对之策,那就是从大唐江上考虑,把皇位交给李世民,自己去安度晚年。

李世民也是成熟的政治家,在逼宫夺位时表现得“有理、有利、有节”,给老爹留足了面子,顺利地把皇位拿到手,奠定了自己皇位的合法性。

阅读:

狗狗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