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狗狗资讯 > 狗狗医疗 > 西线日耳曼生产厂家:二战德国军装是谁设计的,有何依据?

西线日耳曼生产厂家:二战德国军装是谁设计的,有何依据?

编辑:sqxzgg 时间:2022-07-07 来源:人人爱宠物网

不少文章信誓旦旦地称西线日耳曼生产厂家,被认为世界上最漂亮军服的德国军装,是由著名的包豪斯设计学院集体设计的。另一些文章则说,设计者是德国著名的服装品牌雨果·博士公司设计师。这两种说法都大错而特错,没有根据。

西线日耳曼生产厂家:二战德国军装是谁设计的,有何依据?

博士公司是德国军装的生产厂家不假,而且的确因为从纳粹政府接下不少订单,度过了公司的财务危机。战后,博士公司也因为使用集中营的童工和战俘,而受到审判西线日耳曼生产厂家、被罚巨款。但是,博士公司只是众多军服生产厂家之一,并没有参与设计纳粹军服。

西线日耳曼生产厂家:二战德国军装是谁设计的,有何依据?

说包豪斯设计学院多人共同设计了纳粹军装,更是无稽之谈。包豪斯设计学院成立于1919年,因秉持自由主义西线日耳曼生产厂家、现代主义、实验主义的设计理念,而成为德国现代设计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机构。包豪斯设计最大的影响,是在建筑和家具领域。

西线日耳曼生产厂家:二战德国军装是谁设计的,有何依据?

早在纳粹掌权之前西线日耳曼生产厂家,包豪斯就成为“颓废艺术的总代表”,而受到来自多方的压力。纳粹上台后,盖世太保视包豪斯为左派艺术的代表性机构,下台了限期关闭的命令。后经努力,包豪斯收到了重新招生教学的通知。

西线日耳曼生产厂家:二战德国军装是谁设计的,有何依据?

但此时西线日耳曼生产厂家,国内形势已大变,包豪斯于1933年4月,选择了主动结束自己的使命。学院的一些教职人员,有的去了苏联,有的迁往英国、美国、南美,因而把包豪斯主义带到了全世界。二战结束后,东德政府重开包豪斯设计学院。两德统一,包豪斯迁回原址。

西线日耳曼生产厂家:二战德国军装是谁设计的,有何依据?

不是包豪斯,不是博士设计的,那么,有最漂亮军服之称的德国军装,究竟是谁设计的呢?实际上,纳粹军服的设计者,名不见经传。他叫卡尔·季比奇,是一位从设计学校毕业的党卫军低级军官。但是,军服的源头,却在1925年成立的希特勒的私人卫队。

西线日耳曼生产厂家:二战德国军装是谁设计的,有何依据?

希特勒私人卫队的制服,借鉴了普鲁士国王龙骑兵卫队的着装,以传统的黑色为主。后来,希特勒私人卫队扩大为党卫军,制服也成了党卫军军装。由于此时纳粹尚未成为执政党,所以各地区党卫军的服装,从颜色到样式,都只是大致不离,尚未完全统一。

西线日耳曼生产厂家:二战德国军装是谁设计的,有何依据?

纳粹党获得政权后,希特勒授命卡尔·季比奇设计统一的党卫军制服。季比奇找来了自己的合作伙伴、党卫军制图员沃尔特·赫克,一起设计出了广为人知的党卫军军服。后来,季比奇还为纳粹设计了一系列腰带、枪套、肩章、邮票,以及瓷器制品。

西线日耳曼生产厂家:二战德国军装是谁设计的,有何依据?

二战时期乌克兰为什么要帮助德国进攻苏联呢?

这个问题本身有点偏颇。

西线日耳曼生产厂家:二战德国军装是谁设计的,有何依据?

第一、二战时,乌克兰就是苏联的一部分,是其加盟共和国之一,乌克兰人就是苏联公民。所以,帮助纳粹的这部分人,比如,俄罗斯人、乌克兰人、格鲁吉亚人、哈萨克人等等都被统称“俄奸”。

西线日耳曼生产厂家:二战德国军装是谁设计的,有何依据?

第二、问题问的应该是“二战时期,有些乌克兰帮助德国”,不能统说乌克兰人,以偏概全。比如,苏联排名第一的女狙击手柳德米拉就是乌克兰人。

西线日耳曼生产厂家:二战德国军装是谁设计的,有何依据?

土生土长的乌克兰女青年柳德米拉(下图)战前是基辅国立大学历史系的大学生;战后,柳德米拉同学成了柳德米拉少将。

西线日耳曼生产厂家:二战德国军装是谁设计的,有何依据?

西线日耳曼生产厂家:二战德国军装是谁设计的,有何依据?

而且,在敌后坚持抗纳粹的乌克兰游击队,战斗力也是可以的,斯大林都给与了官方肯定。

西线日耳曼生产厂家:二战德国军装是谁设计的,有何依据?

客观地看,苏联国土庞大,民族众多(194个),加之,苏联民族政策还非常蹩脚、粗暴,导致二战中,一些加盟共和国纷纷倒戈。所以,他们并不是喜欢德军,而是希望借助德国将让乌克兰脱离苏联的控制,顺便再捞点好处。

西线日耳曼生产厂家:二战德国军装是谁设计的,有何依据?

类似的还有二战中,对土尔扈特部后裔——卡尔梅克人不分青红皂白,统统冠以“卡独”“叛国”的罪名;强行兼并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等等。

西线日耳曼生产厂家:二战德国军装是谁设计的,有何依据?

以爱沙尼亚为例,德国军队占领了爱沙尼亚全境后,不少爱沙尼亚人视德军为“解放者”,主动与其展开合作,还积极“参军入伍”,武装党卫军中的爱沙尼亚师战斗力还是可以的。据统计,共有72000名爱沙尼亚人被征入德军,其中一些竟然坚持战斗到了1945年,还随德军撤退到了本土,参加了德国本土保卫战。

不过,爱沙尼亚并不是纳粹理念的忠实信徒,爱沙尼亚师更多的是为祖国的独立而战,不是为了所谓的“元首”,或者实现元首构建的“日耳曼尼亚”(类似于大欧洲共荣)。

再回到乌克兰。

沙俄时期,乌克兰已经被视为俄罗斯帝国的粮仓,黑海周边布满沙皇的军事基地。黑海出海口克里米亚的原住民被强行迁走,同时鼓励大量俄罗斯族人在此定居。此时的乌克兰,俄语和法语是通用语,乌克兰上流社会几乎完全被俄罗斯化,只有哥萨克人会时不时的搞事情。

下图,伟大的俄国作家果戈里,就是个彻底俄罗斯化的乌克兰人。

十月革命后,苏俄继承了沙俄的衣钵,各种形式“吸纳”了周边的十几个加盟共和国,成立了“苏联”。最初,在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下,乌克兰中下层人民还是挺欢迎苏维埃政权的。

比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自传体小说《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对此时的乌克兰也有生动描绘(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乌克兰出生、长大、干革命,小说除了几段恋爱经历以外,几乎全部是他的亲身经历)。

然而,苏联刚站稳了脚跟,就轰轰烈烈的干了几场运动,让乌克兰从东欧粮仓,世间乐土一下子坠入了地狱。

按时间顺序看:

1.强制集体化,对富农进行了灭绝式的打击。1929-1934年,苏联强制推行集体化,虽然之后奠定了工业化基础,但是它由几千万人的血泪,甚至生命换来的。而乌克兰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俄罗斯/苏联的主要粮食产区,农业人口比例大,受到的影响远大于其他地区。2.教条粗暴的集体化政策 自然灾害,导致了30年代初,骇人听闻的“乌克兰大饥荒”。这段历史,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隐瞒,终于在上世纪90年代昭之于天下。在土壤肥沃的乌克兰,1932-1933年间,大约饿死了总人口的1/7。

而且,在饥荒中,政府不但没有专门的救助行动和政策倾斜,反而变本加厉的征收粮食、谷物、牲畜,禁止农民将任何农产品据为己有,否则就是反革命,会被处以重罪。

还封锁了乌克兰周边的交通线,禁止人们外出逃荒。任何未经许可,试图离开乌克兰的饥民都作为“阶级敌人”逮捕。结果,有地区整村的农民饿死家中。

所以,后世,尤其是现代乌克兰人,总把这段历史给解读成苏联蓄意针对乌克兰民族的“种族灭绝”政策。这个其实有点过了,毕竟,这场运动中,从伏尔加河,到高加索山脉、乌拉尔山脉,西伯利亚,中亚的哈萨克斯坦还有远东地区,全苏联人民都是受害者。3.大清洗运动导致大量乌克兰人遇害(不少是军政干部、知识分子、作家等民族精英),更是加剧了两个民族的矛盾。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卫国战争爆发后,部分乌克兰人欢呼雀跃,希望借助德国摆脱苏联控制。导致战争初期,出现诸多箪食壶浆的迎接德军的场面。甚至看把入纳粹德国侵苏联的行为看成是对本民族的“解放”,积极“参军入伍”,其中,哥萨克人尤为积极(下图)。

据统计,二战时期,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三大加盟共和国,就给纳粹党卫军提供6万兵员...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守卫也不乏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党卫军。

这些苏联伪军多活动在德军战场后方,像剿杀游击队,维护铁路线、看守集中营等等;也有编入入正规部队参加作战行动,比如,1944年6月,驻扎诺曼底的德军“东方营”第352师。

然而,事情还没结束,进入到战争的相持阶段,纳粹德国一改之前对乌克兰的亲善嘴脸,开始对苏联粮仓、矿产资源丰富的乌克兰采进行系统的、彻底的盘剥,夺取了大量的战略资源。对乌克兰实行了德版的“三光政策”。

乌克兰人还被强征“东方劳工”(下图),去德国或其他被占领区做苦工,这些人被日耳曼人蔑称为“白奴”。

此外,乌克兰的农产品也被完全征用,被几乎是无偿的的地运往德国,来维持德国的战争机器的运转。加之对当地犹太人耸人听闻的灭绝。结果,战争后期,乌克兰人又开始倒向苏联,踊跃加入红军,或者参加游击队,抗击纳粹德军。

那些与德国合作过的乌克兰人(包括被强行抓走的劳工),境遇都十分悲惨。根据雅尔塔协议,盟军必须无条件地把俘虏到的一切苏联公民强制遣返回苏联。因此,他们战后一概被扣上“弗拉索夫分子”(俄奸)的帽子,扔进了西伯利亚劳改营,在饥寒交迫中劳动至死,终身没能获得平等的公民权利。

本人文章一律原创,拒绝他人抄袭、转载,如遇到类似“白鹿野史”这种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诉到底!

阅读:

狗狗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