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狗狗资讯 > 狗狗训练 > 谁为疫苗后遗症的孩子们负责:疫苗后遗症国家负责吗 出于保护心态而拒绝给孩子打疫苗,这种做法可取吗?

谁为疫苗后遗症的孩子们负责:疫苗后遗症国家负责吗 出于保护心态而拒绝给孩子打疫苗,这种做法可取吗?

编辑:sqxzgg 时间:2021-11-15 来源:人人爱宠物网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讲明白几个相关的问题:疫苗的作用原理是什么,目前疫苗按制作方式分有多少种,不同制作方式的安全性如何,一类疫苗与二类疫苗的区别是什么,山东庞氏母女涉及的疫苗案是几类疫苗,疫苗不失效的情况下有多大的危险?前面一些问题可以简略地回答,关键是最后三个问题谁为疫苗后遗症的孩子们负责。

谁为疫苗后遗症的孩子们负责:疫苗后遗症国家负责吗 出于保护心态而拒绝给孩子打疫苗,这种做法可取吗?

疫苗的研制主要是利用了人体免疫系统的记忆特性谁为疫苗后遗症的孩子们负责,即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转基因等方法制成自动免疫制剂,当人体接触到这种不具伤害力的病原菌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质、特殊抗体等,而当人体再次接触到这种病原菌时,人体的免疫系统便会依循其原有的记忆,制造更多的保护物质来阻止病原菌的伤害。

根据制作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减毒活疫苗谁为疫苗后遗症的孩子们负责、灭活疫苗、抗毒素、亚单位疫苗(含多肽疫苗)、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

减毒活疫苗(live‐attenuated vaccine)多具有超过90%的效力谁为疫苗后遗症的孩子们负责,刺激人体产生的抗原数量、性质和位置均与天然感染相似,且能持续多年有效。这种突出的优势同时也存在潜在的危险性:在免疫力差的部分个体可引发感染;突变可能恢复毒力。注意,免疫力差是个关键词,突变恢复毒力是个关键词,控制这两个方面可以降低意外危险发生的概率。

灭活疫苗(inactivated vaccine)安全性更好谁为疫苗后遗症的孩子们负责,但免疫原性也变弱,往往必须加强免疫。需要注意,不是所有病原体经灭活后均可以成为高效疫苗,低效疫苗大多数将被新型疫苗代替。

类毒素疫苗,当疾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是由于强力外毒素或肠毒素引起时,类毒素疫苗具有很大的意义,如破伤风和白喉的疫苗。当前使用的类毒素疫苗多是采用传统技术制造,可能产生不必要的抗原。新的更安全的疫苗已在研发中。

亚单位疫苗与多肽疫苗,DNA重组技术使得获取大量纯抗原分子成为可能,使得质量更易控制。从效果来看,有些亚单位疫苗,如非细胞百日咳、HBsAg等,在低剂量就具有高免疫原性;而另外一些疫苗的免疫力则较低,要求比铝盐更强的佐剂。肽疫苗通常由化学合成技术制造,优点是成分更加简单,质量更易控制。这些疫苗一般需要特殊的结构设计、特殊的递送系统或佐剂。

载体疫苗将抗原基因通过无害的微生物这种载体进入体内诱导免疫系统反应,组合了减毒活疫苗强有力的免疫原性和亚单位疫苗的准确度两个优势。在试验中使用的重要载体有牛痘病毒的变体、脊髓灰质炎病毒、禽痘病毒、腺病毒、疱疹病毒、沙门菌、志贺菌等。

核酸疫苗也称之为DNA疫苗或裸DNA疫苗,编码抗原的DNA不会在人或动物体内复制。与其它类疫苗相比,核酸疫苗具有潜在而巨大的优越性,如变异可能性很小,易于质量监控,生产成本较低,效果好等。理论上核酸疫苗也存在潜在的问题或者副作用,但至今为止的实践中,尚未发现这些潜在的副作用。

可食用的疫苗采用可食用的植物如马铃薯、香蕉、番茄的细胞,通过食用其果实或其它成分而启动保护性免疫反应。这是目前为数不多的有效启动粘膜免疫的形式。因此,对于粘膜感染性疾病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综上,疫苗技术在不断进步,安全性和效果也在不断提高,如果严格执行疫苗接种的相关制度,疫苗发生毒变导致感染的概率大概是百万分之一,也就是说,10亿人中不会超过1000例。关于安全性,后面再集中讨论。

我国习惯将疫苗禁忌分为一般禁忌和绝对禁忌,国外书刊称禁忌证和慎用证。

一般禁忌指在某种情况下可缓期接种,如发热、疾病恢复期(相当于慎用证)。

绝对禁忌证是指接种疫苗后,有可能造成发生接种不良反应的概率增加和不良反应加重或免疫损伤。如免疫功能不全(缺陷)者,不能接种减毒活疫苗,但可接种灭活疫苗。对鸡蛋过敏者,不宜接种麻疹、流感等以鸡胚细胞培养的疫苗。

中国预防接种的疫苗(vaccine)分为两类。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一类、二类疫苗包含种类及接种时间见下面图表。

山东庞氏母女涉案的疫苗为二类疫苗,专家的说法是会失效但不会产生毒性,危害主要是因为失去效果造成,但网民激愤之下根本不买账。很多夸大疫苗危害的文章,如《疫苗之殇》更是混淆了是非,这才造成了问题里提到的情况:有些家长担心疫苗产生危害而拒绝给孩子接种疫苗。根据前面的内容可以看出,这样做是大错特错的。很多人会有“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心理,但就算是抱着这样的心理,也该接种疫苗。下面引述春雨医生的文章来说明这个问题。真的,所有关心这个问题的人都该认真地读一读,想一想!

“疫苗以极小的剂量作用于人体,其产生的不良反应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接种局部的红肿热痛以及发热等。发生率较高,一般为百分之几,但都比较轻微,基本无需治疗或只需对症治疗;

第二类是与免疫机制有关的过敏反应。发生率在万分之几到十万分之几,绝大多数是轻微的过敏性皮疹,有些是比较严重的过敏性紫癜等,但通常也可以痊愈;

第三类是减活疫苗中活细菌或病毒造成的感染。主要集中在卡介苗和脊髓灰质炎疫苗两种,卡介苗引起淋巴结炎的发生率在万分之几,引起全身感染的概率是百万分之一。脊髓灰质炎减毒疫苗引起小儿麻痹症大概率约为25万分之一。”

“因为有了脊灰疫苗,脊灰病例自1988年以来减少了99%以上。……20世纪80年代全球有80万左右新生儿死于破伤风,2002年降到了18万人,2008年下降到5万人。……1980年,在广泛开展疫苗接种之前,估计麻疹每年在全世界造成260万人死亡。……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实施大规模疫苗接种后,发达国家的百日咳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降了90%以上。……据估计在20世纪80年代大量使用白喉类毒素以前,在发展中国家每年约有100万病例,5万~6万例死亡。在1980~2000年期间,白喉在全球的总报告病例数减少了90%以上。……我国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大规模使用乙脑疫苗,发病率从之前的20.92/10万下降到如今的小于1/10万。……中国是流脑高发区,曾出现过5次大流行,发病率最高时达403/10万,病死率为5.5%。上世纪80年代后我国开始推广预防接种,流脑发病率开始逐年下降,至90年代,发病率维持在<1/10万的水平。”

“1974年,英国有报道称接种白百破疫苗后发生36起严重神经系统反应。电视新闻持续报道此事,公众丧失信心,导致接种工作中断,接种率从81%大幅下降到31%。但随着疫苗接种率的下滑,发病率由之前的1/10万上升至100/10万~200/10万,从而形成了百日咳的疫情。

日本在同一时期也因为媒体报导白百破疫苗的不良反应而发生了与英国几乎完全相同的一幕:白百破疫苗接种率从1974年的80%下降至1976年的10%;1979年百日咳疫情流行,出现1.3万余病例,41人死亡的后果。”

笔者又查了资料,接种发生的危险主要有偶合、诱发、加重三种,偶合就是纯粹的偶然事件,找不出因果关系,诱发是指不适合接种的情况下接种导致病变,加重是原本就被感染了又注射了疫苗。所以,一定要注意疫苗接种的禁忌。

我国习惯将疫苗禁忌分为一般禁忌和绝对禁忌,国外书刊称禁忌证和慎用证。一般禁忌指在某种情况下可缓期接种,如发热、疾病恢复期(相当于慎用证)。绝对禁忌证是指接种疫苗后,有可能造成发生接种不良反应的概率增加和不良反应加重或免疫损伤。如免疫功能不全(缺陷)者,不能接种减毒活疫苗,但可接种灭活疫苗。对鸡蛋过敏者,不宜接种麻疹、流感等以鸡胚细胞培养的疫苗。

如果因为疫苗接种存在的致病概率而拒绝接种,差不多相当于吃饭可能噎死人因此就不再吃饭。

阅读:

狗狗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