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狗狗资讯 > 狗狗医疗 > 袋食蚁兽:世界上第一个活着的动物是怎么来的?

袋食蚁兽:世界上第一个活着的动物是怎么来的?

编辑:sqxzgg 时间:2022-04-21 来源:人人爱宠物网

一袋食蚁兽、哺乳类动物与鸟类一样,哺乳类动物都是由爬行类动物进化而来的。哺乳动物是脊椎动物亚门的一纲,通称兽类。多数哺乳动物是全身披毛、运动快速、恒温胎生、体内有膈的脊椎动物,是脊椎动物中躯体结构、功能行为最为复杂的最高级动物类群,因能通过乳腺分泌乳汁来给幼体哺乳而得名。哺乳动物可分为原兽亚纲、真兽亚纲和后兽亚纲。哺乳动物分布于世界各地,营陆上、地下、水栖和空中飞翔等多种生活方式;营养方式有草食、肉食和杂食3种类型。

二、哺乳动物进化,最早的哺乳动物化石是发现在中国的吴氏巨颅兽,它生活在2亿年前的侏罗纪袋食蚁兽。从化石上看,哺乳动物(尤其是早期的哺乳动物)与爬行动物非常重要的区别在于其牙齿。爬行动物的每颗牙齿都是相同的,彼此没有区别,而哺乳动物的牙齿按它们在颌上的不同位置分化成不同的形态。此外爬行动物的牙齿不断更新,哺乳动物的牙齿除乳牙外不再更新。在动物界中只有哺乳动物耳中有三块骨头。它们是由爬行动物的两块颌骨进化而来的。中生代时的所有的哺乳动物都很小。在恐龙灭绝后哺乳动物占据了许多生态位。到第四纪时,哺乳动物已经成为陆地上占支配地位的动物了。

三、哺乳动物进化,是通过运动和食物链改变完成的。原始哺乳动物的适于在地面行走的五趾型四肢随着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而衍生出许多特化类型,如鲸类和海牛类的后肢退化,前肢演变为鳍状;适应飞翔生活的翼手类的指骨延长,指和四肢间发展了翼膜;鼹鼠类的前肢呈铲形,在开旷草原奔跑的有蹄类的四肢趾端具蹄,为了减轻四肢的重量,巨大的肌肉位于臀部;树栖的兽类或是具锐爪便于在树干上攀爬,如松鼠类,或是具长指(趾)便于抓握树枝,如灵长类,还有极为特殊的适应树栖运动的兽类,如南美热带森林中的树懒,其趾端具巨大的钩状爪,用以在树上攀爬和悬挂。原始兽类主要是以昆虫为食的杂食动物。后因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而演变为袋食蚁兽:杂食者,以动物和植物为食;草食者以植物为食;肉食者以动物为食。

四、哺乳动物的亚次和咬肌的进化。哺乳动物每一类又可细分为许多类型。草食动物牙齿和咬肌发生了许多变化,啮齿类和兔形类发展了可终生生长的凿形门齿,以适应啮咬粗硬的树皮、坚果等袋食蚁兽;牛科和鹿科动物的上门齿消失,代之以厚的皮肤垫,以适应扯断草茎。犬齿在草食兽类中常常消失,而颊齿则扩大成为有效的研磨结构。肉食兽类与草食兽类相反,有着十分发达的犬齿,便于刺穿捕获物。臼齿数倾向减退,由第4上前臼齿和第1下臼齿构成的裂齿是适于撕咬的工具。最特化的是各种食蚁兽类,如穿山甲、食蚁兽、土豚、针鼹、袋食蚁兽等,它们由于生活方式上的趋同,牙齿都极端退化,而发展了适于舔食蚁类的长而富于粘液的舌。

为什么穿山甲只吃掉洞里一半的蚂蚁?

穿山甲是名副其实的灭蚁高手袋食蚁兽,尤其是白蚁(严格来说白蚁不是蚂蚁,它只是与蚂蚁同属蚁总科),据研究,一只成年穿山甲一年就能吃掉约7000万只白蚁,而白蚁的食物主要以木纤维为主,所以穿山甲等于是变相的保护了森林。不过,穿山甲在吃蚁类时,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只吃白蚁巢内的一半白蚁,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聊一下这个问题。

袋食蚁兽:世界上第一个活着的动物是怎么来的?

袋食蚁兽:世界上第一个活着的动物是怎么来的?

袋食蚁兽:世界上第一个活着的动物是怎么来的?

袋食蚁兽:世界上第一个活着的动物是怎么来的?

袋食蚁兽:世界上第一个活着的动物是怎么来的?

“白蚁杀手”-穿山甲穿山甲是鳞甲目穿山甲科下所有哺乳动物的统称,在现存的穿山甲科下一共有三属八种不同的穿山甲,其中地穿山甲属和长尾穿山甲属下的4种动物是非洲独有的,其余的4种则是亚洲独有的物种,而且在我国仅有一种穿山甲分布,它就是中华穿山甲。

袋食蚁兽:世界上第一个活着的动物是怎么来的?

虽然8种穿山甲的体型和分布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它们的主要食物清一色的都是白蚁。而且即使像中华穿山甲这种体型较小的存在(平均体重4-5公斤),一天也能吃掉上千只蚁类(主要是白蚁)。

袋食蚁兽:世界上第一个活着的动物是怎么来的?

袋食蚁兽:世界上第一个活着的动物是怎么来的?

作为一种小型哺乳动物,穿山甲的食性的狭隘性,其实是由它的嘴巴决定的,因为穿山甲不像其他哺乳动物那样有牙齿,所以它们只能用舌头来取食。穿山甲有一条细长的舌头,它们的舌头总长几乎是体长的一半(一只体长不足1米的穿山甲就有40厘米左右长的舌头)。不过,穿山甲的舌头虽长,但却很细,直径通常只有5毫米左右,如此细长的舌头就是为了伸进狭小的蚁巢中取食蚁类。

穿山甲的舌头除了细长外,还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上面布满了湿滑的粘液,这些粘液有一定的腥味,能够吸引蚁巢中的蚂蚁前来觅食,这样就能够直接将这些贪吃的家伙粘在上面;一个是穿山甲的舌头不与舌骨相连,因此它的舌头可以直接蜷缩进胸腔内,换句话说,穿山甲可以直接用舌头把食物送进自己的胃里。

因此,穿山甲灵活且细长的舌头让蚁巢中的蚁类无所遁形,而且直接可以让食物送进肚子里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它的捕食速度。

穿山甲为什么会留一半的蚁类?穿山甲在进食蚁类后,它们通常会留一半的蚂蚁,这个习性是两个原因共同造成的:

第一,穿山甲是一种独居的穴居动物,它们的前爪非常的适合挖土,当然,穿山甲并不能穿山,因为它的爪子虽然锋利,但是让它挖石头,它还是办不到的,但是泥土在它面前犹如蛋糕,所以穿山甲一天就能挖四五米深。但是,在遇到蚁巢时,穿山甲从来不会将蚁巢挖坏,只是挖出一个更适合自己取食的坑。由于穿山甲是依洞而居,所以它的活动范围也是在自己的洞穴附近,这样取食蚁巢中一半的蚁类,自己就能得到源源不断的食物。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法则。

第二,蚁巢内蚁类的数量。虽然穿山甲是蚁类杀手,但是一只穿山甲一天进食的蚂蚁是有限的,通常一只6斤左右的穿山甲一天平均吃掉350克左右的白蚁,而白蚁比普遍的蚂蚁要重很多,平均重量接近1克,也就是说一只穿山甲一天也就吃掉几百只白蚁。而一个白蚁巢中,至少有上万只白蚁,所以,即使穿山甲想要吃光这些白蚁,胃的容量也是不允许的。

因此,白蚁巢内成员的数量已经超出了穿山甲的胃容量,所以,穿山甲不得不留下一大部分的白蚁。其次,穿山甲在觅食时,从来不会在一个蚁巢吃饱,这也就代表着穿山甲是懂得循环利用这个道理的,毕竟它们的觅食范围相对固定。

穿山甲的现状提到穿山甲就不得不说一下它们的现状了,作为被人类捕杀最多的哺乳动物,目前8种穿山甲除了南非的两种外,其他至少是濒危,像我们的中华穿山甲甚至已经到了极危,离灭绝只有一步之遥。

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源于人们对穿山甲的错误认知。正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早在我国的古代,人们就有用穿山甲鳞片入药的历史,时至今日,还有些人对穿山甲鳞片的功效深信不疑,这确实是一种悲哀。因为根据科学的分析发现,穿山甲的鳞片其实就是一片片硬性角质蛋白构成的,跟我们的脚趾甲成分出奇的一致。也就是说,吃穿山甲的鳞片等同于吃剪下来的指甲,它又有什么神奇的功效呢?这不是愚昧是什么?

说完了鳞片,我们再来说一下肉。一些人总是会在一些特殊的事情上发扬“不浪费”的品格,于是被当成“良药”的鳞片剥去之后,肉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穿山甲的肉质鲜美”在一些人当中开始传播,这导致了原本捕杀穿山甲只为了鳞片,变成了鳞片加肉双“丰收”,据统计,每年因为入药被屠杀的穿山甲就多达9万只,而被人吃掉的穿山甲则有12万只。正是在人的无知和贪婪下,穿山甲才走到了今天的地步。

有人说:穿山甲的濒危与它本身很难被人工饲养有很大的关系。我只想说:这个说法太搞笑了,一种野生动物靠养殖来填补野生个体,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不信你看几百头人工饲养的华南虎到现在野化成功一头了没有?答案是否定的。而且即使穿山甲能够养殖,也有人会认为野生的比养殖的好。并且,穿山甲作为一种在地球上生活了4000多万年的物种,在现代才大面积减少,这就更能说明一切了。

所以,穿山甲减少的根本就是一些人的愚昧和无知。而这种无知,除了让人不会得到想要的结果(所谓的药用功效),还会打破病毒寄主与人类的天然屏障,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总结“唇亡齿寒”的道理连穿山甲都懂(只吃一个蚁巢的部分蚁类),但是这个道理,许多人到现在都没有懂,殊不知,任何的野生动物都是自然生态的一部分,而人类也身处其中,当野生动物纷纷灭绝,生态崩塌,人类的末日也就不远了。所以,保护野生动物,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

阅读:

狗狗医疗